黄大仙,本名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黄大仙”,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初平年幼家贫,四岁时便到山中放羊。有一年的十月初一,他在山坡上发现了一个浑身长满金毛的道士,便带回家请母亲煮饭给他吃。道士对初平说:“你我有缘,便将自己修炼的秘诀传授予你吧。”于是道士教给他一个修炼秘诀,要他闭门修炼。初平照办,如此修炼了四十年。
有一天,道士回来见初平,摸着自己的胡子说:“你能修炼得如此神速,实在难得!现成真正的仙人。我给你黄金一釜。”初平便把黄金变卖了分给了贫穷人家。随后,他辞别母亲到了余姚的一座山继续修炼。如此又修炼了一段时间,到了第十一天的时候他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头发变成了红色,长出了三尺长的雪白胡须,身上长出了无数金色的汗毛。他一连几天不吃饭,却觉得很有精神。有一天忽然驾着一条黄鹤从天而降。这便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的故事中的黄大仙了。
因为他是地仙之首,所以地位非常崇高。上虞这一带的民众为他建造了很多庙宇、塑像,对他供奉如神。尤其在上虞市应埠的黄马祠一带还流传着十分丰富生动的民间传说。庙里的那个圆形大天井名叫“神仙窟宅”,四周环绕大殿、宝殿和从祀殿。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黄大仙诞辰时,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此外,在应埠山、狮象湾、聚仙桥和上浦闸等处也有黄大仙的足迹、遗踪和传说的遗迹呢!尤其令人神奇的是在应埠山上由古到今有一口八角形古井。它水位常年如旧、不枯不溢、水质纯净、甘甜可口,即使大旱三年也从不干涸。传说这口井是黄初平得道成仙后从南海归来看望家乡时用仙术挖掘而成的。于是人们称它为“仙人井”。
在应埠山脚下的应家村中还有一棵千年古柏,树干粗壮,枝叶茂盛。传说这棵古柏是黄初平用法术从很远的地方移植过来的。古柏旁边还竖着一块石碑,上刻“晋黄初平真人遗柏”八个字。至今应埠山上还留有一块长二尺、宽一尺半、高三尺的基石,据传是黄初平得道成仙时从南海担来用以垫脚的。于是人们称它为“飞来石”。
在应埠山上的“飞来石”旁还有一块长二尺、宽一尺、高八寸的石头被称做“照海镜”。
据传说这面“照海镜”原是黄初平用玉斧劈成两块,其中一块给了故乡的父老乡亲用来照海赶潮的。另一块则被他带到了南海,因思念故乡父老而扔在了南海中。后来这面“照海镜”便变成了南海的指南针。至今在应埠山上还有一口两百多年的老茶园和一个大岩洞——藏旭洞。
这个岩洞四壁全是巨石拱成,深三十余米、宽十三米、高三尺的基石,据传是黄初平得道成仙时从南海担来用以垫脚的。于是人们称它为“飞来石”。在应埠山上的“飞来石”旁还有一块长二尺、宽一尺、高八寸的石头被称做“照海镜”。
据传说这面“照海镜”原是黄初平用玉斧劈成两块,其中一块给了故乡的父老乡亲用来照海赶潮的。另一块则被他带到了南海,因思念故乡父老而扔在了南海中。
后来这面“照海镜”便变成了南海的指南针。
至今在应埠山上还有一口两百多年的老茶园和一个大岩洞——藏旭洞。这个岩洞四壁全是巨石拱成,深三十余米、宽十三米、高九米左右。两扇岩石直插云端,站在洞口远望碧海蓝天、故乡新貌;近观青山绿林、野花蝶舞,使游人赞叹不已!特别是那些得道成仙的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时留下了许多墨宝——“藏旭洞”、“真人洞”、“初平洞”、“飞来石”、“仙人井”、“照海镜”等许多诗文墨迹,给这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增添了色彩和魅力!黄大仙的传说故事不仅在本地流传着,而且远播到了东南亚地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许多关于黄大仙的传说故事呢!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推蛙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t420630@163.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